Industry
上次說起海上油田的風光
有位網友很困惑,留言詢問
▼▼▼
網友
中石化變中海油?還做海上油氣勘探開發(fā)?
60多年前就開始了!
不信?看下圖
小石頭
1960年,一群人在天津塘沽組建地礦部渤海綜合物探大隊,這是上海海洋石油局的前身。
“70年代初,面對美國技術封鎖,我們甚至連鉆井船的模樣都沒見過,”上海海洋石油局退休老同志周秉義回憶道,“國家決定分三步走,改一條、造一條、買一條。”
而勘探一號,正是在沒有經驗,也沒有條件的情況下,由兩條3000噸貨輪拼接而成的一條雙體船。以現(xiàn)在的技術看來,應該是一項很輕松的工作。
可當初卻面對沒有足夠寬的船臺、沒有足夠大的船塢等多個難題,費盡周折才完成拼接。
這還只是諸多難題的第一個,由于海陸作業(yè)的差異,大部分設備如鉆機、井架等都需重新設計、改造、適配,但70年代的工業(yè)水平還極其落后。
饒是如此,第一代海洋石油人沒有退縮,全部沖在一線,確保了勘探一號下水儀式的順利進行。
當時上海海洋石油局的前身叫627工程籌備組,條件相當艱苦,大家就住在一間用來臨時隔離肝炎病人的大草棚里。
夏天天氣熱,蚊蟲叮咬得厲害,大家就把圖板擱在床上,把蚊帳拉上,趴著畫圖。
1974年5月8日,籌備組的同志們正式出海,到黃海打下新中國第一口井。“我們造了一條小船,每次去勘探一號運送物資,都要行駛十幾個小時,”周秉義回憶著,“往船上搬運物資的時候,50公斤的麻袋都靠肩膀扛,但想到為國找油爭氣,也就不感覺累了。”
歷時2年多,這群不怕吃苦的第一代海洋石油人,創(chuàng)造了無數(shù)個“第一次”……歷盡艱難,他們終于懷揣著夢想,開始了海洋油氣的正式鉆探之旅。
6年來,勘探一號在南黃海鉆了7口石油井,總進尺15000米,最大井深2413米 ,最終于1993年退役。
有了黃海練兵的底氣,這群陸地上的“旱鴨子”開始邁著艱難的步伐,正式進軍深海。如果說探渤海是小試身手,探黃海以練兵為主,在南海有了突破,那么上海海洋石油局在我國東海的一系列勘探開發(fā)作業(yè)可以說取得了足以彪炳史冊的成績。
1983年4月,勘探二號平臺完鉆的平湖一井獲高產油氣流,地礦部、上海市政府召開東海油氣勘查慶功表彰大會,對東海油氣勘查連續(xù)取得重大成果給予充分肯定。
1984年,我國自行設計的勘探三號鉆井平臺投入東海作業(yè),勘探三號半潛式鉆井平臺的研制獲得了1985年的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。
1990年,上海海洋石油局在東海油氣勘探中再次取得重大成果,中央領導同志發(fā)來賀信,地礦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頒發(fā)嘉獎令。
伴隨著海洋勘探工作的不斷深入、提高、擴大和發(fā)展,上海海洋石油局獲得了接二連三的大突破、大發(fā)現(xiàn)。
“上海海洋石油局當年為長三角人民做的最大貢獻便是:1998年在東海發(fā)現(xiàn)的第一個油氣田,解決了80萬個煤球爐的難題,”一位老員工回憶道,“大家做飯,巷子里再也不會滿是嗆人的濃煙了。”
新的時代就要有新的謀劃,上海海洋石油局的未來便在全力踐行“藍海戰(zhàn)略”,建設海上規(guī)模效益油氣陣地,打造石化上游一流企業(yè)。
當前,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超過70%,天然氣對外依存度達45%。面對新的嚴峻的國際形勢,實現(xiàn)能源安全的最可靠保證就是擁有自己的能源產地。
隨著陸上油氣資源的急劇減少以及開發(fā)海洋能力的不斷增強,各國開始將能源開發(fā)的目光轉向海洋。近十年來,海域油氣探明儲量占全球新增的68%,并且未來的發(fā)展空間大。
從長遠戰(zhàn)略的角度來看,不斷加強海域油氣資源勘探開發(fā),是保證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徑。上海海洋石油局面對疫情和低油價的雙重影響,反而樹立加快海域油氣資源戰(zhàn)略突破的決心,解放思想,轉變觀念,在破解資源瓶頸中去謀劃“藍海戰(zhàn)略”,打好海域油氣突破主動仗。
幾代海洋石油人踐行著“我為祖國獻石油”的使命,以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胸襟、“功成必定有我”的擔當,長期艱苦奮斗。
相信在不久的將來,上海海洋石油局必將迎來海域油氣的大突破、大發(fā)現(xiàn)、大開發(fā),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,為中國石化打造世界領先潔凈能源化工公司做出新的貢獻!